新闻里的“大思政”

365Bet官方|(中国) 体育网站App入口  » 新闻中心 »  新闻里的“大思政”
0 Comments 上午10:23

  对于很多新闻学子来说,步入大学的第一课往往是——“新闻理想”到底是什么?在新媒体时代,坚守“新闻理想”是否还有意义?

  20岁的陈洁鑫是汕头大学新闻学专业大二学生,同时也是一位校园记者,在一次又一次跑向新闻现场的实践探索中,他一直在寻找有关新闻理想的答案。

  最近这段时间,汕头大学图书馆门厅里,前来观看“用镜头定格历史:第33届中国新闻获奖摄影作品展”的学生络绎不绝。这里展出了本届获奖的新闻摄影类、国际传播摄影类16项共91幅新闻摄影作品。陈洁鑫第一时间便赶到了展览现场。

  《冰雪之上,我们记录下这些中国突破》《防洪墙:一块玻璃的稳固与温情》《戈壁滩上长出了光伏牧场》……“这些照片记录了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历史时刻,既有让人揪心的瞬间,也有触动人心的温情时刻。”陈洁鑫说,那一刻,他突然感觉到一种莫名的力量,站在展板前细细观察着一张又一张照片,不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在跨越2000多公里的另一端,河北大学新闻学专业研究生焦亚肖也在思考着同样的问题——如何坚守一份新闻学子的初心。他一直记得刚入学时,在书中看到的一句话: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正是因为有无数新闻前辈的坚守,他们扎根基层,亲历每一个新闻现场,才能记录下一个又一个真实的中国故事”。

  今年11月8日是第24个记者节,当天,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启动2023年中国记者节系列活动。今年是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建院20周年,作为学院多年的育人品牌,本次记者节新增了“中国新闻奖进校园活动”特别环节。为期20天的“新闻摄影获奖作品展”和两次“获奖作品分享会”旨在为新闻学子们树立事业榜样,坚定新闻理想。

  分享会上,新华社总编室编辑饶力文以制作团队的“追光故事”,解析微政论片《真理之光》的创意由来和制作过程;华龙网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副总监白永茂讲述《重庆山火突发,他们逆行而上——人民的英雄,英雄的人民》报道中,媒体人如何迎难而上,追踪记录下英雄群像;每日经济新闻首席记者丁舟洋分享了舆论监督报道《婴儿之殇与“雅培母乳强化剂”召回疑云》曲折的采访、调查过程……

  陈洁鑫印象很深的是,江苏卫视《新闻眼》栏目制片人戴玲燕揭开了电视专题片《溜索女孩的人生之桥》的幕后故事。这是一次跨越2700多公里、历时15年的追踪报道。2007年,戴玲燕意外发现云南怒江边上,有一群需要靠滑轮、绳索“飞渡”过江求学的孩子们,其中就有故事的主人公——年幼的余燕恰。经过这次报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布腊村,一场关于“用爱架起希望之桥”的公益行动也随即开启。

  15年过去了,2022年6月是余燕恰大学毕业的日子,她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得知消息后,戴玲燕再次来到布腊村,拍摄下了余燕恰人生轨迹的改变,也记录下了怒江之畔的沧桑巨变。

  戴玲燕告诉年轻的学子们,她正带着这个故事的力量和感动,一次次出发,架设起了自己心中新闻理想的桥。“无论走多远,我都不会忘了27岁时把自己挂上滑轮,和溜索孩子们感同身受的时刻,那里有属于记者的责任和勇气。”

  汕头大学党委副书记周镇松在首场分享会上表示,“中国新闻奖进校园”主题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学习和实践中,努力把“新闻里的大思政”打造成常态化IP,这对提高学生政治素质,坚定新闻理想,增强业务能力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件优秀的新闻作品背后竟然是新闻记者十几年的坚守。”刚成为校园记者时,陈洁鑫遇到过不少苦恼——奔波在学校的不同地点,采访、写稿,不断修改,“在这种快节奏且烦琐的工作任务中,很容易消耗最初的热情,甚至有时候还会怀疑自己的选择”。

  当天夜里,陈洁鑫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曾经存在的迷茫和困惑正在悄然间转变为努力和坚持,他说:“我亲眼见到了坚守新闻理想的意义,既然选择了这份事业,我就应该像前辈那样去记录、去守望。”

  一件又一件有深度有温情的新闻作品,一位又一位坚守理想的新闻从业者,激荡着年轻新闻学子的理想主义和人文主义情怀。一组数字传递出了汕头大学新闻学子的热情,“获奖作品分享会”发放的300个名额,在短短两分钟内全部被抢光。

  “对新闻学院的同学们来说,这既是一堂内容丰富生动的新闻实务课,更是一次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余珊燕看来,这次活动不仅用活了优秀新闻作品资源,还拓展了新闻业务教育模式,创新了大思政课方法,更连接起高校与业界共育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桥梁。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夏忆羽的新闻理想是努力成为一个坚定、勇敢、清醒的人,永远站在第一现场,看见没有被看见的少数群体,让公众了解更大的世界。

  汕头大学新闻学专业本科生肖汉华觉得,要想成为一名有梦想的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关注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更要敏锐地去捕捉社会发展和时代脉动。

  对于焦亚肖来说,新闻理想就是去基层,去经历,去体验线年,焦亚肖决定前往青海省支教1年。这次决定源于一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场教学课堂,在中国新闻事业诞生发展的地方,焦亚肖感受到了无数新闻前辈们以人民疾苦为披露内容,以民心稳定为目标追求,坚定地传播人民立场的重要理念。

  焦亚肖说:“正是他们,让我更加明确了新闻学专业的职责,更加坚定了去基层找到新闻初心的想法。”

  无论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还是在日常传播工作中,中国新闻事业始终坚持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彭焕萍认为,始终强调“人民立场”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中国新闻工作者提供了观察和研究社会的出发点和方法论。新时代背景下,带领年轻学生实地考察梳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脉络,能更好地让他们理解并掌握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而引导大家正确看待现实问题。

  2018年以来,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国内高校联合开展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场教学活动从未间断。河北大学与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开展的“黄浦江-宝塔山-太行山: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场教学”主题夏令营,与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延安大学等全国10所高校新闻传播学院共同组织的“重返历史现场:中国百年新闻事业寻根之旅”,都是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走进历史现场教学的典型案例。

  每一次主题活动都是一场触碰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旅程。在《晋察冀日报》办报地阜平马兰村里、在西戌镇沙河村的记者岭上、在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培训学校旧址的窑洞里,全国各高校新闻学子们追寻着红色新闻的足迹,体会着当年新闻事业发展的艰辛。

  “新闻学专业教学需要丰富的内容、生动的形式,更需要坚定的信念。”在彭焕萍看来,新闻学是具有强烈人文底蕴的社会科学,能够对大众、社会和民族起到价值导向作用,因此在相关课程教学里融入思政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系列课程思政教育,我们希望新一代新闻学子能够肩负起时代使命,建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延安是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